投资界巨头高盛对人工智能的投资效益提出疑问:大规模投资究竟能否期待一个辉煌的未来?
编辑日期:2024年07月14日
当前,运用的大型语言模型,如GPT-4o,其训练费用已达到数十亿美元的级别,预计新一代模型的培养成本将猛增到100亿美元。据风险投资巨头红杉资本估算,人工智能领域每年需要创造6000亿美元的收益(相当于约4.36万亿元人民币),才能实现财务平衡,这明显揭示了研发成本的巨大压力。
在人工智能的竞技场上,科技巨擘如英伟达、微软和亚马逊正争相增加投入,以期在竞争中拔得头筹。不过,高盛在对众多专家进行访谈后,收集到的观点显得颇为分歧。
一些专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展望持保留意见,认为它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可能微乎其微,且在处理复杂问题上不见得比已有技术更具成本效益。据麻省理工学院的达伦・阿杰莫格鲁教授估计,生成式AI只会推动经济增长约0.5%的生产力和1%的GDP。这与高盛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大相径庭,他们预测生成式AI将提升生产力9%,并使GDP增长6.1%。
阿杰莫格鲁强调,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演进,成本逐步降低,但仅凭增加模型的数据量和计算力,可能不足以迅速达成我们对通用人工智能的梦想。“人类的认知包含了多元的认知过程、感觉输入和推理技能。虽然大型语言模型已取得显著的进步,但我们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,仅仅预测下一个词汇就能创造出像电影《2001: 太空漫游》中的 HAL 9000 那样的智能体。要达到那种程度的智慧,还需要极大的创新思维。可以确定的是,在未来十年内,现有的 AI 模型不太可能接近这个目标。”
然而,高盛集团内部存在不同的看法。资深股票研究专家 Kash Rangan 和 Eric Sheridan 认为,AI 投资的回报期或许会比预想中更长,但终究将带来成果。Rangan 指出:“每个计算时代都遵循 IPA 的演进路径——先是基础设施建设,接着是平台搭建,最后才会出现广泛应用。当前,AI 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期,要发掘出具有革命性的应用可能还需时日,但我确信我们将迎来突破。”
相较于过去的投资浪潮,人工智能领域的当前前景似乎更为乐观,原因在于主导力量已由初创公司转变为行业巨擘,从而减少了技术普及的障碍。这些如同微软和谷歌般的巨头具备强大的财务实力、低廉的融资成本,以及广泛的分销渠道和用户基础,使得他们能进行更多创新尝试,探寻实现资本回报的有效途径。
尽管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,高盛仍然认为人工智能领域正面临两大难题:芯片的可获得性和电力消耗。随着英伟达成功地将芯片交付时间缩短至2-3个月(之前需耗时11个月),人工智能行业的GPU短缺状况似乎有所改善。
然而,电力消耗已成为数据中心的一大瓶颈,尤其是新型 AI GPU 的能耗极高,一个 GPU 每年可能消耗高达 3.7 兆瓦时的电力。据统计,去年售出的所有 GPU 的总耗电量足以供给超过 130 万个美国家庭的日常用电。面对AI数据中心的巨量需求,一些大型企业甚至探讨采用模块化的核能发电站来应对。
只有时间才能揭示人工智能的命运,它是否会像互联网和电子商业那样繁荣昌盛,或是走向3D电视般的衰落。然而,可以确定的是,人工智能的进步将无法阻挡。正如高盛所言:“我们对人工智能主题的前景保持乐观,这不仅因为AI有可能实现其潜力,还因为泡沫可能不会那么快破裂。”